分布式光伏发电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3.7亿千瓦,是2013年底的121倍,占全部光伏发电装机的42%。2024年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1.2亿千瓦,占当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43%;分布式光伏发电量3462亿千瓦时,占光伏发电量的41%。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体量越来越大,产业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发布后,我国分布式光伏正式进入上网电价市场化的新阶段。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表示,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不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136号文”的出台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最新修订印发,标志着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时代结束,光伏发电全面进入上网电价市场化的新阶段,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建设加速。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华称,在“双碳”目标与当前电力市场建设的双轮驱动下,应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应“绿”则“绿”。未来,可再生能源要成为主力支撑电源,就必须解决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问题,提升并网友好性。新政策是机制电价和机制电量政策,如果拿到机制电量,就可以执行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机制电价。要全电量参与交易,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可以独立交易,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通过打包进行聚合交易。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2025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持续快速增长,接网消纳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调整管理思路,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光伏作为间歇性能源,需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靠天吃饭”问题。这需要从源端、荷端同时发力,共同推进问题的解决。在现货市场条件下,要促使可再生能源变成可控的资源。具体来看,有两大应用场景:一类是集中式单一电站,另一类是沙戈荒直流配套发电站。要发展以储能为代表的灵活性资源。灵活性资源为可再生能源而生,分时电价情况可以充分体现波动性电源和灵活性资源融合优势。新型储能引起的新模式、新业态将涌现,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获取收益将是必然趋势。未来,行业应重点关注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并注重运营技术积累。
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提出,未来分布式光伏将呈现“源网荷储”发展趋势。原来的项目收益主要取决于电网公司的消纳水平和电价结算,以后更多要以自用为主,订单规模和价格都取决于客户。目前,包括河南、山东在内的省份已开始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源网荷储”项目发展。节能降碳将成为分布式光伏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消纳一定比例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企业建设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同时,我国出口企业正积极探索产品碳足迹,这都将进一步拓展分布式光伏市场空间。分布式光伏契合能源转型要求,以“光储充”的模式发展。城投公司、用能企业投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意愿将会越来越高。零碳园区前景广阔,在工业制造业领域节能降碳的背景下,光储充融合将迎来新窗口。光储充融合发展机遇不仅在城市工业园区,在农村同样有很大发展空间。如今,农村电动汽车保有量增长,充电桩需求显现,这为光储充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此外,在物流园区绿色化将带动重卡等大量用电需求,通过充电桩实现绿电消纳是重要途径。
从“固定电价”到“全面市场化”,我国光伏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政出台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成型,光伏行业也将在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中持续释放绿色潜力。呼吁各方共同参与,抓住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新机遇,释放绿色潜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