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随着美国籍传教士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当选为教宗利奥十四世(Pope Leo XIV),全球 14 亿天主教徒的目光聚焦于这位兼具美国与秘鲁背景的新领袖。他的上任不仅标志着天主教历史上首位美国教宗的诞生,更因其过往在秘鲁处理教会性侵丑闻的复杂经历,以及就职后对国际和平的积极斡旋,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秘鲁担任传教士及奇克拉约教区主教期间,利奥十四世(时称普雷沃斯特)卷入了天主教社团 “基督生活团”(SCV)的长期性侵丑闻。该社团成立于 1971 年,与秘鲁精英阶层关系密切,却被曝存在系统 —— 创始人费加里(Luis Fernando Figari)被指控对年轻成员实施殴打、及精神控制,甚至有受害者称其以 “净化灵气” 为名实施强奸。
2015 年,受害者佩德罗・萨利纳斯与记者乌加兹合著的《半修士,半士兵》一书曝光 30 名匿名受害者的细节,震动秘鲁。作为奇克拉约主教,普雷沃斯特被指早已知情。2018 年,他虽组织受害者与教会高层会面,并推动经济赔偿,却因上级阻挠未能及时采取强硬措施。直到 2023 年调任梵蒂冈主教部部长后,他才借助职权推动调查,最终导致 14 名成员被驱逐,包括费加里和美国保守派媒体人贝穆德斯,甚至促成包庇丑闻的皮乌拉大主教埃古伦辞职。2025 年,前任教宗方济各更是罕见地解散了整个 “基督生活团”。
然而,争议依然存在:有指控称普雷沃斯特在芝加哥及秘鲁其他案件中处理不力,部分受害者认为他早期行动过于迟缓。但支持者强调,他在罗马获得实权后展现了果断一面,尤其是与受害者代表乌加兹的公开互动,传递出改革信号。
2025 年 5 月 18 日,利奥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在圣伯多禄广场吸引约 20 万信众及 100 多个国家代表团。仪式中,他拒绝传统加冕礼,改用 “圣伯多禄牧职启动感恩祭”,手持象征牧民职责的羊毛披肩与 “渔夫戒指”,强调教会应成为 “团结与变革的力量”,而非 “独裁者”。
教皇利奥十四世在梵蒂冈会见了Centesimus Annus基金会的成员
这场典礼充满地缘政治色彩:美国副总统万斯(天主教皈依者)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同框,俄罗斯派文化部长出席,凸显新教宗的双重国籍背景(美国与秘鲁)及其外交斡旋潜力。利奥十四世在布道中特别提及乌克兰、加沙、缅甸等地的冲突,承诺继承方济各的和平遗志,并将人工智能伦理与工业革命对比,暗示其关注现代科技挑战。
天主教新任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举行。到弥撒结束时,有约20万人涌入梵蒂冈
就职前后,利奥十四世积极介入国际争端,尤其在俄乌冲突中延续梵蒂冈传统中立角色。他谴责俄罗斯 “帝国主义入侵”,同时呼吁双方谈判,并提议梵蒂冈作为和谈场所。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对此表示认可,称梵蒂冈是 “双方都能接受的地点”。
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左)与意大利主教会议主席马泰奥·祖皮枢机在罗马的美国驻梵蒂冈大使馆合影
这一努力延续了方济各时期的尝试 —— 尽管此前梵蒂冈主要在儿童遣返、战俘交换等议题上发挥作用,但利奥十四世的主动姿态为和谈注入新动力。历史上,梵蒂冈曾促成美古复交、南苏丹领导人会晤,甚至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缓解核战争风险,其外交潜力不容忽视。不过,俄乌当前矛盾深刻,梵蒂冈能否突破僵局,仍需观察双方政治意愿与教宗的实际斡旋能力。
利奥十四世的任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天主教内部对性侵丑闻的清算尚未终结,进步派期待他推动更彻底的问责机制,而保守派则警惕其是否会动摇传统教义;另一方面,全球南方教会对经济公平与环境议题的诉求,以及西方教会在世俗化浪潮中的存续危机,均需他平衡应对。
其秘鲁经历既带来 “了解发展中国家需求” 的优势,也因与保守社团的历史纠葛埋下隐患。如今,他与受害者代表的公开互动、对和平的承诺,或许是重塑教会形象的起点。正如受害者奥斯特林所言:“两年前我对教会毫无希望,如今因变革而重燃信心。” 新教宗的每一步,都将影响这个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宗教共同体在 21 世纪的走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